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学校放)

更新:2024-04-27 17:05:39  分享:wangsihai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学校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缢事件,看到遗书那一刻,崩溃了:为何为了头衔放弃生命?

大连理工研究生在实验室自缢身亡,他的遗书让所有看过的人都难过到崩溃,2千多字的遗书没有一点抱怨,甚至口气还有些幽默,然而整篇遗书充满的是一种迷惘,焦虑,无力,他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他无法面对延期毕业,无法面对一直通宵做实验却数据无意义,他充满了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用而决定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所爱的一切!

坎坷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有人咬牙坚持下来也就过去了,可是有些人敏感,脆弱,面对压力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却又无法承受,他们最终选择了死亡,带给所有家人朋友无限的悲痛。

1、一位理工研究生深夜自缢

大连理工研三的一名研究生深夜在实验室里自缢身亡,这名研究生今年25岁,马上就要毕业,走入社会,这一切可以说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然而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在即将毕业之际选择了自杀。他留下了一份近2000字的遗书里坦陈了自己自杀的原因,自己虽然非常勤奋努力,甚至是通宵做实验,但是数据一直都不对,没有效率,自己没办法完成课题,可能无法按时毕业,就算是毕业了,由于就业环境不好,自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未来在他眼里其实一点都不美好,甚至是可怕的。当初他考研究生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现在他又将要面临这个问题,这个压力可想而知,因为这一次他不能再逃避了,而且他还有可能无法按时毕业。面对这个结果他觉得没办法向所有人交代。

在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导师,父母,朋友,同学都很好,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责任,是自己太笨,太懒,是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在深夜里他无法面对这一切,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未来的路在他眼里没有一条是通向生的,最终他决定只有放弃这个世界,放弃所有努力,独自离开!

2、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没有容易二字

这名研究生本人是个很努力很勤奋,很认真,很细心的人,在同学眼里也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和他相处过的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特别有心的人,而且做事努力待人温和,从同学的描述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他是一个相当积极向上,乐观,有上进心的人,不管是作为同学,儿子,还是一个学生他都是尽力最到最好的那种。可是就这样一个三观正,努力又可爱的大男生却决绝的放弃了生命,我们不能责怪他太任性,太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这条不归路呢?何况他是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遗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敏感,温柔的人,但是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不太懂的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困境,确实努力了这么久,别人都能做的很好,别人都能够顺利毕业,而自己却可能延毕,他只能责怪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勤劳,不够聪明,如果这时他能够和老师同学积极的沟通一下,或者找个心理医生疏导一下,那么一切可能都不一样了。

3、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课题完不成吗?不就是可能延毕吗?不就是实验数据不对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生还有很多坎坷,这点小事都过不去,将来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那该怎么活下去啊!确实这话没错,人生还有很多坎坷要经历,可是从遗书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虑很多的人,他考虑到了很多事,那篇遗书里都是他的肺腑之言,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未来一片迷茫,对不起父母的培养,长时间的压抑,已经扭曲了他的心理防线。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怎么就那么难,怎么会有那么多不擅长的东西,所有值得骄傲的东西都无法帮他建立信心。他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力,他无法掌控自己的一切,他唯一的解释就是,自己很没用。他内心的压力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简单的说他只是受不了压力,真的是太武断了。

这位研究生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只是大部分人坚持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没必要活成别人的期望的样子,因为也不可能做到,如果成功太难,那就做自己好了。课题完不成就完不成吧,延毕就延毕吧,反正总会毕业的,找不到理想工作就慢慢找,别太逼迫自己,因为自己真的是很努力了,不要被那些单向度的尺度限制了自己,健康的活着才是最大的财富。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缢,为何说夺去他生命的却不是那根“绳子”?

看者悲痛,闻者伤心,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面永远闭上了双眼,而在离开世界之前,他还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当中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自责,原本能够拥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但大连理工大学这名研究生却选择了挥手告别这个世界,让人感到万分可惜。

很多人也想不开这名25岁的研究生为何要在实验室里面选择自缢,从他留下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比如担心自己延迟毕业,又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做实验的时候,也是遇到了诸多的难题,这些事情都让他感到十分的无奈和无助。

01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缢,夺去他生命的却不是那根“绳子”

大连理工大学这名25岁的研三学子选择在空无一人的实验室里面自缢身亡,这着实让人感到很可惜,当然有的人表示该名研究生不值得可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爱惜,以这样草率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

有人拍下了大连理工大学这名研究生自缢的那根绳子,但其实夺走他生命的并不是这根绳子,而是抑郁。

从他所写下的遗书当中,除了抱怨导师授课质量差,不作为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自责的情绪充斥在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名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的倾向,因此抑郁才是夺去他生命的“无形凶手”。

大连理工大学实际上是里面自缢身亡的事情,也警醒着各位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关注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疏导。

02 如何避免抑郁,让自己开心起来?

人的这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需要承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另外还有工作上的压力,而面对压力,我们要懂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懂得让自己放松下来,避免抑郁。

1、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失常很低落,开心不起来,而且也会时常感到焦急浮躁,心也静不下来,发现自己有抑郁的倾向,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多加强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另外也要多交一些朋友,毕竟朋友多了自己就能够有倾诉的对象,平时有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能够和朋友倾诉,而不用憋在心里面。

2、要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人生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懂得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那么自己的一生就能够过得更好,更加精彩,不要一直抱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应该要学会去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或者是学业上的难题,一定要想开一些,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这样才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

3、积极参加运动

运动能够使人快乐,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物质,而这种物质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因此如果感到情绪低落,在自己闷闷不乐的时候,就要多加强运动。

互动话题:你是否会经常感觉到不开心呢?有哪些方法能够让自己马上开心起来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中分享!

“怕给学校留污点”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缢,为何希望来世做一只猫?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面自缢身亡,这令人感到揪心,毕竟这名研究生原本能够拥有很美好的人生,但是却选择以这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告别世界,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之所以这名研究生希望还是做一只猫,在小匠老师看来,或许是这名研究生希望自己也能够像猫一样轻松自在地生活,能够无拘无束。

第一、生前留下一封遗书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生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中他并没有提及到自己的家人,大多数所提及的都是自己在读研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比如他担心自己不能够正常毕业,会延迟毕业,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而感到担忧,另外在他的遗书当中,他也表达了对于导师不负责的不满,自己按照导师的要求做研究,分析数据,但做出来的数据导师看后却不满意,而且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设备常常出现问题,自己需要维修设备,做实验做到深夜,遗书当中也充满了各种自责的情绪。

从大连理工大学这么自缢的研究生留下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生前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而这种学习压力转变成为了一种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让他想不开,逼自己走上了一条绝路。

第二、一定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些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学习压力大到自己难以承受的地步,自己的精神也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那么这就会危害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研究生不知如何来释放学习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自己最终产生抑郁的情绪,会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喜欢跟别人或者老师家长沟通会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喜欢跟别人或者老师家长沟通,而且自己会经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下,家长和老师如果发现孩子和学生情绪低落,不喜欢沟通而且喜欢独处,那么就需要注意了,要时刻关注是否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应该要及时进行辅导,这样才能够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我们也希望导师们一定要尽好自己的职责,要懂得关爱和关心自己门下的学生,同时也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更不能够压榨自己的学生。

在小匠老师看来,大连理工大学这名自缢的研究生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非常不可取的,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父母的不负责,如果自己的学习压力很大,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的,而不是应该选择轻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事件,遗书中称自己要变成一只猫,背后有什么隐情?

从小到大,他生活在无尽的学习压力下,渴望自由。渴望在路上看到野猫,自由。他的功课压力太大了。他认为,如果猫能自由地出售可爱的宠物,它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2020年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三年后,面临研究生毕业答辩。导师严格要求他们,不允许颁发专利来处理毕业答辩。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时间和意外的实验结果,这位研究生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自杀笔记后,暂停了自己的学业。一个刻苦学习了25年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把所有的错误都留给了自己。他自杀了,因为压力太大而离开了。在他的遗书中,自杀学生描述了他所有的错误。然而,其中一些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再加上家人的期望,他们成了压力。

这个学生描述了他多次拒绝论文的经历。他尽最大努力满足导师的要求,私下里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后,他从导师那里得到了几句敷衍的话:“好吧”,“去看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什么”和“数据毫无意义”。在多次失败后,他变得不再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今年,他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在这种沮丧情绪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希望。

在他的遗书中,他还对导师的不负责任表示了不满。他按照导师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导师对数据不满意。此外,在做实验时,实验设备经常出现问题,他需要修理设备。深夜做实验时,自杀笔记上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责情绪。从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研究生自杀遗书来看,他死前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学习压力变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使他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他想不起来了,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

在他的遗书中,他说他想在来世成为一只猫。虽然他只能活10年以上,但他不知道活20年有多美好。是的,我一直在学习,参加考试和交答案。我原以为我能顺利毕业并进入社会,但我却屡屡受挫。我不批评任何人,也不责怪任何人。我只想对这群研究生说一句话:他们真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从这位研究生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他告诉自己所有的问题,并没有说学校或老师一点都不好。如果他猜对了,他就有一种顺从的性格。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处境关注不够,总是过于关注他人的期望。在多次失败后,他变得不再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今年,他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在这种沮丧情绪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希望。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遗言解析:如何在这麻木的世界敏感地活着?

01

近日,大连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实验室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仔细看了这位研究生的遗书,感觉很痛心,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文字其实还是有着一份俏皮与幽默的,尽管背后可能藏着太多的无奈与委屈。我猜想这些文字背后一定是颗敏感而丰富的灵魂,可惜他太善于隐藏自己的脆弱了,始终给周围一个和善的笑脸,但是很可能内心却是绝望的呼唤被看见, 可惜,他并没有被真正看见。

他其实和最近因脱口秀而走红的宝藏女孩李雪琴有几分相似,都属于极度敏感和细腻的类型,很善于捕捉和照顾他人的情绪,如果不是到了崩溃的程度,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内心压抑了怎样的委屈与伤痛。

李雪琴比他幸运,她有一群懂她的朋友给她支持,并且她也找到了用喜剧来表现自己的丧和给他人带来快乐的自我疗愈之路,尽管她的“丧”还是很让人心疼的,不过被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她有了喘息和调整的空间。

但是这位男生却没有等到这样的机会。从他的“遗书”大概可以推断,尽管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他还是遭遇了一系列较大挫折的:

1. 因为疫情原因和经济形势,面临就业难题。

2. 实验非常不顺利,需要延迟毕业,觉得无法面对导师的期待。

3. 和组里H老师沟通不畅,感受到很大压力,非常自责。

4. 觉得整个读研的选择很失败,觉得自己浪费了几年时光,反而错过就业机会。

5. 内心的小剧场在不断自责和骂自己是“废物,不如去死”,内在小孩接受了这样的指责,开始放弃了挣扎与抵抗。

从他发文字到最后自杀,其间也经历了1个小时的时间,我相信他可能犹豫过,也可能企盼过某些突然到来的奇迹让他看到希望,但是很可惜,奇迹没有出现,他还是选择了悄然地离开,留下了有如《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生而为人,对不起”那样的怅惋。

这是一个善良而敏感的孩子,也是一个容易苛责自己的孩子。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属于 高敏感族 ,这个群体确实更容易受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其实我的很多来访者都属于这样的高敏感族, 对自己要求比较苛刻,缺少被讨厌的勇气,很容易和自己较劲 ,不过他们幸运在于,他们终于鼓起了勇气求助,而没有让自己内心不断播放的自责小剧场声音完全淹没自己而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我有一位超级敏感的学员,天分极高,内心特别丰富,因为从小成长在严苛的家庭,遭遇过父亲不少情绪暴力,再加上母亲缺乏力量感,没有给她有效的保护,反而在她那里寻求支持(很像李雪琴的母亲,属于自恋型母亲),父亲对她要求很高,这些要求逐渐内化,导致她对自己的要求极度严苛,习惯于用恐惧与高标准来不断鞭策自己更好更强,完全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当然,因为她的天赋和努力,她成功考上了国际名校,也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工作,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些并没有给她真正带来快乐,她的内心小剧场还是会一遍遍的不断自我攻击和苛责。

她有时给我写的内心小剧场总结会让我惊叹一个人在自我否定方面怎么会有如此的创造力!她会因为别人在朋友圈秀出来的丰富生活来diss自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人,没朋友,缺魅力,不好玩,但其实她的个人爱好非常丰富,音乐和写作上的造诣也相当不俗。她会因为周围朋友周末party多来不断提醒自己很失败,但其实她的深度沟通能力非常强,面对浅层的交往也非常消耗能量,但是因为内心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每个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她还是会不停的提醒自己很失败,是loser,可能一辈子都会孤独终老……

不过好在她求助的意愿还是很强,找过美国的咨询师,发现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她。后来找到了我,发现我的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她真正确认自己的天赋还是很适合她的,我带她一点点的确信自己确实做得很好了,学会放过自己,学会更直接的表达感受与需要,勇敢袒露脆弱面,她发现一些好朋友其实很喜欢她,也很享受与她的深度交往。她开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真实的表达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活力与信心。

当然,这条路并不容易,其中也会有很多反复,关键是她的高敏感特质能不能真正被看见和被懂得。如果大连理工的孩子懂得求助和袒露,悲剧就很可能会避免,但关键是他需要更多一点理解与懂得,明白自己的高敏感其实是种天赋。

02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的《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系统的总结了高敏感人群的特点,并且给出了对于高敏感人群如何保护自己和爱自己的具体方法,通过对自己的温柔与和解(如何学会爱自己?分享一个实用的自我关怀的方法),最终用好自己的天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我也今天做一下领读者,带领大家一起来弄清楚自己或者身边人是不是高敏感族,如何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扬长避短享受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等几个关键问题。

1. 什么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据作者测算,人群中大概有1/5的人属于高敏感族。这些人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可以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他们拥有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如何才能辨别自己是否属于高敏感族呢?粗略测试可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

1. 睡眠浅,很小的声响都可能把你弄醒

2. 一些相对无害的噪音,比如隔壁邻居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声音,也让你感到头疼

3. 容易被寒冷的天气和气流影响,因此不得不婉拒一些露天聚会的邀请

4. 能轻易闻出衣服、家具和化学药剂散发出来的气味

5. 难以长时间和抽烟的人共处一室,即使他们同意不在你面前抽烟

6. 因为自己无法屏蔽掉广播里连续不断的噪音而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

7. 狭窄拥挤的地方也会让你难受

如何这些问题你大多数情况都满足,那么你很可能是高敏感族。总体来说,高敏感族属于从小就能感知身边的不安与焦虑,并且想尽办法去解决的乖孩子。

2. 高敏感族的优势与劣势?

总体来说,高敏感族具备以下天赋与优势:

1. 能感知更多的信息

高敏感人的信息雷达很敏锐,对于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动听的音乐和鸟鸣、沁人心脾的花香、美味的食物或者壮丽的景色很有鉴赏力,也能体会到极大的快乐。

2. 高度共情,容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

研究显示,与一般4岁左右的儿童相比,敏感性儿童更少欺骗他人、破坏规则或者做出自私的行为,即使他们知道没人看着他们。并且,在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中,他们也更倾向于根据对 社会 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行为。

3. 强烈的责任感,甚至想要拯救世界

许多高度敏感型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自己需要承担整个世界的责任。确实很多顶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属于高敏感族。

4. 拥有更加丰盛的内在世界

他们的内心戏很丰富,如果拍出来绝对可以成为精彩的电影,并且很有创造力,能够用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所以能够创造很多有趣丰富的作品。

5. 孜孜不倦地 探索 精神世界

很多高度敏感型人相信,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能感知自己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联结。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 探索 孜孜不倦,很多人往往最后也成为了身心灵大师。

可以看出来,高敏感人有很多的天赋与独到的优势,但是因为太过敏感,在群体生活中也会很容易受到打扰,而容易被某些负面情绪影响甚至控制,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容易内耗。 高敏感人的内心实在太敏感太丰富了,可能某些神经大条的人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高敏感人的内心早就百转千回,小剧场不知循环多少遍了。这个过程会形成极大的内耗,如果不能有效调控,甚至会造成心理枯竭而想放弃生命。

二是很容易焦虑、抑郁和多愁善感。 高敏感人对于身边负面情绪的抓取能力极强,再加上超强的同理心,很容易被焦虑、抑郁、内疚等情绪控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很可能成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三是容易被恐惧淹没,并造成对现实的扭曲认知。 因为高敏感人太容易被恐惧影响,甚至因为恐慌症,他们会借助意志力来拼命控制自己的想法,但是往往越控制越反弹,他们因为会转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这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低自尊,从而造成对自我的扭曲认知——一般都是自我价值感过低,但也有可能通过过度自恋来掩饰恐惧与自卑。

03

如何才能在麻木的世界敏感的活着呢?

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梵高就是典型的高敏感天才,但是能够真正懂得他的人太少了,他还是选择了深情的活着,并把最好的作品留给了世人。

当然,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也总结了高敏感人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在麻木的世界敏感的活着,并且活出自在与快乐。

高敏感的人要学会爱自己,享受与自己相处的时光,因为他们可以在宁静和平和的独处中享受艺术与生活带来的各种美好,但是也会难免寂寞。

而如果要找寻伴侣,如果伴侣是一个外向活泼、复原力极强的人,同时她/他还能尊重你的敏感型人格,那么彼此的结合会带来许多优势。 比如说,复原力强的伴侣会很乐意去人多的地方解决各种社交问题和购物问题,或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热闹的活动。并且在你需要共情的时候,他能给你回应和拥抱,会极大的抚平你的焦虑。

但是,并不一定能够遇到如此贴心的伴侣和享受个人时光,那么 心理治疗很可能会对高度敏感型人有帮助。 通常,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治疗师布置的任务,每一次交流之后都会深刻反思。至少从我的很多高敏感学员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见证她们的成长,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不过,如果因为长期的高敏感或者遭受重大的人生挫折已经处于抑郁状态,那么如何走出创伤,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与韧性,可能还是重中之重。

美国作家Andrew Solomon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抑郁的反面并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只要拥有活力,即使不快乐,也能够扛过去。这就是我常说的能量管理,只有保证较好的能量状态,你才能真正的保持知行合一,把某些明白的道理执行到位。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拥有活力呢?

至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能量管理:

1. 运动是最好的活力源泉

所有的研究表明,运动才是最好的抗抑郁药。 尤其能够长期坚持有氧运动,那么生命的状态可能完全不一样。

很多的心理疾病其实都是文明病,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我们辛勤劳作的祖先非常的不 健康 。我们需要为食物奔跑,我们也需要深度的连接和依靠感,在运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能够在呼吸之间体会到那种与身体的连接感,从而避免过度用脑而导致的心能衰竭。

另外,如果在运动中能够加入社交因素,比如和家人一起散步,或者邀请朋友一起跑步、爬山等,我们需要拥抱自然,在运动中体验活力与朝气。

2. 避免内耗,学会被讨厌的勇气

高敏感人群很容易为人际关系的问题而苦恼内耗,他们太敏感太善良,太害怕伤害别人,往往却累死了自己。

就像这个研究生,其实完全可以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疑问,或者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但是他太害怕给人添麻烦了。而要改变这种状态,从小事上练习直接表达感受与需要,然后积极寻求反馈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很多学员因为勇敢表达,发现拒绝和请求都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难后,开始建立勇敢表达和袒露脆弱的信心,被讨厌的勇气也一点点的建立。

当然,这其中还有关键的一课—— 建立边界感。 因为高敏感的情绪边界很容易被侵犯,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习惯于自责,但是我却会引导他们分清楚情绪界限与情绪底线。

所谓情绪界限,就是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可能对别人来说没什么,但是你已经有被冒犯的感觉了。

而情绪底线则是你可能直接会情绪崩溃的点,比如完全被愤怒或者自责等情绪淹没。

在情绪界限和情绪底线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如果在情绪界限被侵犯的时候,能及时表达,那么可以调整的空间就很大,而不至于到最后关系不可挽回。希望更多的朋友学会及时有效的捍卫情绪界限,防止情绪勒索。

3. 积极转念,学会悦纳自己

我经常会让我的高敏感学员给自己写一封感恩信,真诚的去找到自己身上的天赋,学会去接受自己所有的过往,真正和自己和解。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很多低自尊的高敏感者很难真诚的悦纳自己。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天赋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都会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每当我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独特性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激动的哭出来,这也是咨询中最美的部分,因为他们真正开始明白,原来老天给他们这样的高敏感天赋,确实是需要他们承担更多的使命,去为更大的愿景而奉献。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看见。 高敏感人的自我攻击的逻辑确实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就像李雪琴,很多人会说她是“学婊”,明明拥有了这么多,却老说自己是low逼。

其实,他们是真诚的,是真的觉得自己游走在钢丝上,心力憔悴。所以,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对你身边的高敏感朋友多一份共情,多一份理解,让他们能够在这麻木的世界深情而快乐的活着,活出力量与活力!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一、孩子,一路走好!

10月13日,距离国庆收假后的第五天,大连理工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25岁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曝光后,网络声音不绝入耳的扑面而来,充斥着屏幕。

这一生,在25岁戛然而止,如一朵花,才向着阳光还未绽放,就在暴风雨中被吞噬殆尽。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点东西,也只能窥见一二。与这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只剩那字里行间的谦卑与温柔。无法想象,他在当时是怀着何种的绝望写下这几页内容,文字在此刻是不是也成了最无力匮乏的表达方式。更无法想象,一个人会有多么无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只用这短短几页字走完了自己这一生的路。就连身边的朋友也没想到,他会自杀。没有导师的“霸凌”,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看起来好像只是运气“差”了一点。

当事情上了热搜之后,有一些“不悦耳”的声音不断溢出屏幕: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父母怎么办呢?”

“该学生写下遗书透露了自己论文、实验、毕业等困境.......这才哪到哪啊,挫折教育心理健康应该重视起来。”

谁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还是简简单单轻飘飘的一句抗挫力太弱,心理健康有问题。一时间“脆弱论”“矫情论”充斥了整个屏幕,陌生人不再“友好”,网络也不再“安静”。大雨中,百鬼夜行,有的人混在其中,比鬼还高兴。我们沸腾,站在一切的道德制高点里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滚了个满怀。即便他的生命消逝,陨落,都换不来他人如自己一般的同情与温柔。

就像遗书中最后所写:“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二十五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谁能够想到六年前的他还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无限遐想与憧憬。

冬天的雪大么

南方的娃没怎么看过雪,求教一下前辈们

新生报道是哪一号啊?

他曾经也是会为了期待一场冬天的雪对远离自己家乡的北方充满好奇期盼。

也像无数个考上大学的少年们一样,在整个夏天心跳不止的看遍自己即将要去到的大学所在的贴吧,论坛。

唯一不变的不论是六年前的他还是如今的他,言语间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幽默温暖。

剧变的是曾经是“新生”,如今却是“尽头”。这一去,再也回不了头,或许,他也不曾愿意回头。这个世界并没有用宽容温柔待他。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同样,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弱。没有人能真正清楚他生前所经历的眼泪,苦痛与崩溃。

刀子已然没入了身体,他们无法拔出来,更无法插在别人身上。感受不到疼,也理解不了他们想要离开的心。没有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但凡有丁点希望谁也不会想要杀死自己。可原因就在于,你没法想象一个人能有多么的绝望。

有轻生念头的人,最常听到的安慰,“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你的”。可如果这个人想的是“这个世界很美好,可是我不配”,要怎么办?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人,常被建议“去看看风景,吃些好吃的,会开心的”。可如果这个人就是在这些趣事里,找不到应有的趣味,又怎么办?人生本就是一个难题没错,但衡量的标准对每个人而言,并不相同。

对于已经离开的人,活着的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最真实的自己生存,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

而一直以来不可言说的自杀,其实换个角度看,也是让人明白:“可以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

没有人自杀是为了想要死去,他想要的只是痛苦停止。大家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该放大自杀个案,或者把它作“娱乐化”处理。维特效应每每出现,毫无疑问,都将是整个社会和无数家庭的悲剧。

今天,当我们看着别人走向死亡的时候,与其脱口而出为什么,然后揣测评判他们的过往——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他们曾经活着那样,尊重他们的离开。

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怜悯他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再次添悲。

二、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不少人而言,生活节奏加快、负担加重,死亡好像越来越不能称之为人生中“一件最可怕的事”。

“你做事太慢了,还想不想干了?”;一个工作多年的工薪族,每天都活在唯唯诺诺之中;不属于自己职位的工作,因为能者多劳,所以得做;新人没经验需要人带,因为资历略深,所以得管;出了问题莫名被甩锅,因为种种“理由”,所以得扛。继续这样去工作,找不到生而为人的实在感。可如果选择放弃,意味着背负失业压力,没有了社会尊严。被上司、被同事、被职场、被身边的所有扼住咽喉,卡在人生的瓶颈,动弹不得。既没有力量去改变,又没有时间去化解。在事业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让一切从头来过?

“做了母亲不都是这样?我不是有帮你做家务吗?”;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没日没夜履行着所谓的“职责”;家庭琐事一概不管的丈夫,时不时会对自己进行言语暴力;不分场合哭闹的孩子,总等待着有人耐住性子去哄;看似和蔼可亲的公婆,看吧,马上又要来颐气指使教育自己了;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儿媳,好像都低了人一等;全心全意的扮演好他们想要的角色,然后呢?独独就是不能做回自己。在被家庭折磨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迎来一种解脱?

“明明还那么年轻,就得了那种病,真可怜。”;一个厉害的体操选手,因罹患不治之症,余生只能靠轮椅度过;当命运摧毁了明媚的未来,当失去就是人生,当整个世界变得满目苍夷;陌生人的俯视与同情下,是无止尽的崩溃、愤怒、哀恸;宣泄过后,颓然望向镜中,仍是那张与健康毫无干系的,苍白的脸。在身患绝症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重新点燃希望?

像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们同样也知晓着: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然而世间许多事是可以了然于心,只一点,仅限关于你的自身。很少有人会站在自杀者的角度,去理解并心疼他们或晦暗或苦涩的情绪。哲学家尼采词条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横尸遍野的战场。

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应该都曾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我的,我能实现各种期望中的可能……然而长大后,一路奋战下来,等待我们的只有种种失望和不为人知的自我救赎。成人世界布满抑郁和焦虑,这个事实的确有够消极。可尽管消极,我们依旧不得不把它说出来。因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发泄的真情实感,这些东西不能也不该用糖衣去粉饰。

明明是得了抑郁症而处于痛苦中的人,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向身边人道歉;明明是受到性侵,被伤害侵蚀的女孩,却一次次责备着自己,“都怪我太软弱”。

数据显示,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有逾80万人自杀身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自杀在15~29岁年龄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有精神障碍、夫妻矛盾、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据报道,在中国青少年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造成了他们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现代妇女身兼多职,给她们带来不同压力,而可能导致抑郁症。我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妇女除了要在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之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她们过得特别累,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此外,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妇女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应当多寻求亲友、家人的支持与帮助。②应当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介入多的活动,不能太孤僻,把自己束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

三、自杀原因及分型

1.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2.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3.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

4.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

5.传染型

维特效应即为“自杀模仿现象”。当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就会很容易去认同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6.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四、自杀情绪及其缓解

1.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自杀情绪,即感到想要自杀的心情,是指原本就异常低落、痛苦、迷茫的情绪变得深刻而强烈,以至于结束自身生命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体验到的自杀情绪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是感到难以再承受无边的痛苦,另一些人可能未必是希望去死,而是感到不想再这样活下去了。随着自杀情绪的起伏,人可能会一时间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图,一时间又畏惧死亡,在进退皆苦的心境中反复挣扎。以下是一些处于自杀情绪中的人常见的感受、念头和体验:

感到活着没有意义;感到无法承受的、仿佛没有尽头的痛苦;感到自己对他人来说不被需要、没用、没有价值;感到深刻的孤独和被抛弃感,感到自己与周遭世界是隔离的;感到无助和迷茫,似乎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选择;感到如果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其他人都会过得更好;憎恨自己,怪责自己;身体感到麻木,感到自己被抽离。

2.如何识别周围人的自杀情绪?

当一个人产生自杀情绪,ta可能不会直接向周围人如实倾诉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表现和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警信号”:

表现得极度沮丧、抑郁和绝望;表现得特别愤怒,大发脾气,找人寻仇;做出一些疯狂的、冒险的行为,甚至是自毁的行为,且不计后果;蓬头垢面,不再重视自己的外表;滥用酒精或药物;焦虑、易激惹,总是无法入睡、早醒,或是一直嗜睡;情绪突然变化,特别是长期忧郁的人突然表现得很愉悦(因为可能是做好了自杀的决定);减少或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不再与朋友、家人联系;谈论有关自杀的事,即使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把身边财物赠与他人,与他人告别,写下遗嘱;购买安眠药、农药、绳索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

如果你看到周围人有这些言语或行为表现,请特别留意:他们可能正在自杀情绪中挣扎,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

3.调适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他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你不要忌讳,一定要做些什么。

(1)发现身边人有自杀情绪,如何提供帮助?

1)主动联络对方,询问对方的自杀意图。

在对方提到与自杀有关的内容时,直接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在考虑自杀。问话方式必须是直接的,以免被误解成其它意思。多数情况下,真的在考虑自杀的人会想要谈论这件事。

2)用心倾听。

如果对方承认了自己想要自杀,那么你可以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允许对方充分地表达自己。可以通过发问来帮助对方倾诉,但不要过多表示好奇,也不要岔开话题或是讲自己的遭遇。倾听时务必专注、耐心,不要一心两用。你的倾听将会使得对方的情绪得到缓解。

3)鼓励对方求助。

不要答应为对方保守秘密;你不应当是唯一一个支持和帮助ta的人。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对方向外求助;同时,你也需要联络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其他人来一起说服对方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执意拒绝来自周围人的帮助,也要确保有恰当的人知道ta目前的状况(即使透露这件事违背了ta本人的意愿)。不要独自应对自杀危机。

最终,比起杀死自己,人需要更多的勇气活下去。生活从来都不吝于向我们展示它艰难困苦的一面。而当个体在苦难的磨折之下难以为继时,唯有人与人之间深厚的联结,可以牵绊住彼此的生命,让渺小的你我不至于孤立无援。在死亡与危机面前,我们不应当是彼此的陌路客。

(2)自己产生自杀情绪怎么办?

1)主动寻求帮助。

自杀情绪会控制人们的思考能力。你可能感到求助是困难的,觉得没有人会听你说、没有人会理解你。请记住,这些都不是事实。如果他人不清楚你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伸出的援手也会失去方向。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感到多么绝望,一定要寻求帮助。

我们无法预估哪些资源在我们需要帮助的那一刻是可用的;在危机情况下拨打电话无效,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求助依然是必要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如果你有自杀的情绪和念头,请坚持向不同的人和机构求助。

2)与信任的人一起做出安全计划。

要知道,你不必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有自杀情绪的开始,你可以向你信任的朋友或是亲人诉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感到难以对身边的人开口,或是怕他们担心,也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让这段信任关系中的另一方成为你的“知情监护人”,和ta一起制定一份安全计划。这份计划需要包括,如果你感到自杀情绪特别强烈时,你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联系到ta;你和ta会做出哪些步骤,来逐步帮助你解除危机。把这份计划写下来,放到自己平时看得到的地方。

3)在自杀情绪强烈的危机时刻,如果没有妥善的安全计划,请报警,或拨打急救电话。

五、对自杀的认识误区

1.那些说自己要自杀的人,只是在博关注,并不是真的想死。

这是非常严重的谬误。那些有自杀的想法的人,往往会通过某种途径和周围人表达自己的自杀情绪和念头。出于害怕被评价或嘲笑,这些表达可能显得特别模糊。例如,有些人会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想要去死,或是试探性地和周围人提到关于自杀的假设。这些言语都不是为了博关注,而是自杀倾向的体现。

2.谈论自杀是危险的,询问他人是否想要自杀,会变相鼓励ta实施自杀行为。

询问他人是否想自杀,并不会让原本没打算自杀的人想要去死,更不会强化ta的自杀念头。恰恰相反,谈论自杀能够鼓励原本有自杀念头的人去和身边的人倾诉、去向外求助。严肃对待他人关于自杀的言论,询问ta是否真的想要自杀,也是在表达对ta的关心和在乎。而对于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有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想法、倾听自己的苦难,可能会给他们多一点想要活下来的希望。

3.只有患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自杀,自杀都是因为抑郁症。

想要自杀的人的确处于绝望情绪之中,但未必患有精神疾病。美国疾控预防中心数据显示,54%因自杀去世的人,生前未患有任何已知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未必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倾向的确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要自杀。

4.想要自杀的人都是决意去死的。

恰恰相反,绝大部分想要自杀的人都会在生死之间挣扎、犹豫。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眼下面临的绝境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他们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有些人会在冲动下自杀,例如喝过量农药,然后在几天后死去,但他们可能在这几天里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想要活下去的。在美国,对于跳金门大桥自杀未遂的幸存者的访谈也发现,多数人在半空中时会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5.自杀都是懦夫的行为,是自私的表现。

这是一种对于自杀者的污名。人们想到要自杀,并非是蓄意逃避责任、不够坚强,或是自私地把悲伤留给活着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无力承载内心的痛苦。自杀者往往沉浸在强烈的无助和绝望情绪之中,这种情绪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些情绪,是以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6.自杀都是突然发生、毫无预兆的。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迷思,是因为作为旁观者,只能看到自杀者实施自杀行为的那个瞬间。当然,的确有一些自杀个案是毫无征兆的(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冲动自杀的比例会稍高一些)。但大多数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处于自杀情绪中,也可能向周围人释放一些求助信号。了解并重视这些信号,我们就有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六、共情就是救赎

生命诸多不美好的背后,仍有无尽的可能。当你依旧保持着对工作对家庭对人生的自尊心,当你很努力,很直接的在坚持。虽然很累,但这些迟早会被注意到。当你沉溺于水底依旧能看到一丝光亮,当你挣扎后探出水面深吸了第一口气。生命,也终会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妙。每个人都会面临难捱的低谷,而他们却没能被提醒——想要看见浓烈的希望,就必须先穿过窒息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我们从来都习惯站在“上帝视角”去一次又一次的评判一件事,审判一个人。可最悲剧的却是我们仿佛丢失了自己生而为人那份该与生俱来的悲悯与宽容。毕竟,众生皆苦,只是这一粒沙还没有落在我们自己头上,一粒沙不足以淹没一个人,可一粒粒沙就是一片毫无希望令人窒息的沙漠。有一些特定的痛苦就是痛苦,它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无法言说,无法和解,更无法愈合。

“共情”对于本就已经敏感脆弱的人来说,就是一份“救赎”。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坍塌”了,他要需要多少时间和勇敢去重新建立起支撑自己在这个世间重新走一遭的底气。我们无法评估苦难,无法感同身受苦难,但我们可以尝试用怜悯自己的感情去怜悯他人。这份怜悯就足以变成那“一丝丝”的甜,将他人拯救于绝望。

丁俊贵

2020年10月15日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学校放、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