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更新:2024-04-18 01:44:31  分享:wangsihai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伊斯兰教,以及伊斯兰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伊斯兰教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大多路上丝绸之路传来,在我国,信仰这个教派的人大多在我国的西部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约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回顾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是中国和阿拉伯的使者、宗教家和商人架起了中、阿两大地区间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的桥梁,是他们把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移植和传播到了中国;同时也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到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和阿拉伯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深深的感到:中、阿友谊源远流长,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成功。

据中国史书记载,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开始传播的时期。然而促成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形成的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它缩短了中西方的距离;是它把东西方文化加以联系,还是它在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介绍到西方的同时,也把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文明带到了中国,为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它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它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也呈现了一个高峰,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唐朝贡;我国史学界一般以此年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年。我国史书上还记载,自永徽二年(651)至贞元十四年(798)年间阿拉伯来华使节达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或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频繁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也为把伊斯兰教带到中国,使之在这里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和旅游者往来中国的路线是:从陆路来的自波斯经我国的新疆沿丝绸之路到达内地长安和洛阳等地;从海上来的则由波斯湾出发绕马来半岛到达我国东南沿海各商阜城市。我国史书还记载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长安及沿海各地经营和生活的情况。他们在唐、宋王朝的许可下,生活在广州、扬州、泉州、杭州和长安、开封、洛阳等地,被称之为“蕃客”或“土生蕃客”;他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过着平静的侨民生活,在那里兴建清真寺和墓地,不少人久居不归,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早期中国穆斯林群体。他们坚守伊斯兰教信仰和文化,为了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发生冲撞,特别是便于过宗教生活,他们相对聚居,自成社会,不向外传教,尽力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从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历史上扬州和杭州等地曾居住着数十万阿拉伯人,沿海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就是这一时期中亚穆斯林在我国生活的物证,他们在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还不断地把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带入阿拉伯并介绍给西方,成为中世纪的科学文化使者。

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哪四个?详细说明,谢谢。

分别是噶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四大功修教团于17世纪初自西亚、中亚和南亚陆续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在云南、吉林和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1、嘎迪忍耶

起源于波斯人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之卡迪里教团。清康熙年间由阿布·董拉希传入甘宁青穆斯林中,后来分化为数支门宦。

在教乘上同于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兰教根本信仰,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则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心”为宗,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弃绝尘俗为入道之门”。

修持方式以静修参悟为主,默诵各种迪克尔(记主)词。有少数高级修士,抛离红尘,不求婚配,出访名师,入深山或驻拱北,进行苦修苦炼,禁欲苦修的特征很显著。

2、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赞圣”、“ 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 “教乘”后“道乘”。认为“教乘”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

对伊斯兰教“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 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

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

3、库布忍耶

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于明末清初,一说于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教徒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4、虎夫耶

由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叙利亚人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于清康熙初年到青海西宁时所传。

以教乘、道乘兼修并重,以教乘为基础进行道乘功修,强调遵循教法,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严格要求奉行“天命五功”;主要实行静修,但主张“闹中静”,即在热闹的尘世生活中进行修炼,反对脱尘幽居;门宦领袖穆勒师德或谢赫及其拱北(陵墓)受到信众的高度尊崇 ;道统传承多行世袭制,也有实行“传贤制”的。

扩展资料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说法各异。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据扬州普哈丁墓有关记载,南宋末年来扬州的普哈丁是一个苏菲主义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述,元时在广州一山洞中曾见到有200岁高龄的修道者,到杭州时,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欧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孙家中”,“有一道堂”,“内有一批苏菲修道者”。

明崇祯年间,印度一位苏菲派学者阿师格来华,留居南京3年,张中曾投师于他,对其讲道内容作了笔记,整理成《归真总义》一书。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后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

18世纪以降,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

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疯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发展历史:

1、康熙、乾隆时期(1662~1795)为传入时期,在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最大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新的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门宦

伊斯兰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公元7世纪中叶

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公元7世纪中叶自西亚、中东传入中国。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经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之一,有信徒约3000万人。

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宋、元称“大食教”,明代称“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称“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1956年起统称伊斯兰教。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大部分信仰。

扩展资料:

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代表全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独立自主自办教务;举办各项伊斯兰事业;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各民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维护宗教和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