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百度云)

更新:2024-04-18 18:05:28  分享:wangsihai

今天给各位分享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百度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初中数学全套》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 6q2u

初中数学全套|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9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9年级上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8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8年级上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7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7年级上册.pdf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

要讲好课,就必须设计好教案。认真拟定教案,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一

反比例函数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 教学 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 总结 ”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3.5时,求y的值

(3) 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 ,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 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 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 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 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 和 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 进 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

1、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 小结: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二

《探索勾股定理》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 教育 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 文化 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 发散思维 .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三

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 故事 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3.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4.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5.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下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 逻辑思维 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 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 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 教学方法 ,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 教育 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 学习方法 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 总结 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 反思 ,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 经验 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反三归一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1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九年级 毕业 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五周6.1平方根

第六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七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九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一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三元一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四周9.1不等式

第十五周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期末复习备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 ,从而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作为科任教师,更要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技巧、方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 数学学习方法 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教学进度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1~3周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4~7周

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8~10周

期中复习检测???????????????????????????????????第11周

第九章:多边形?????????????????????????????????第12~14周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第15~17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第18~20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

★ 黄冈密卷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答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优秀备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掌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设计是每个老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教师的备课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优秀备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 方法 ,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 说说 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 经验 ,“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 (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 反思 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优秀老师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 学习方法 。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 教育 ,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 教学方法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名师教案设计 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 七年级数学 优秀备课教案设计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

2.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3.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4.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5. 初中数学优秀数轴教案范文模板

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7.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设计大全

8.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9.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5篇

10. 初中七年级下册《实数》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百度云、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